跳至主要内容

谈谈格局

在从IC向Leader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大老板跟我多次提到过格局,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然而最近的一些经历让我对格局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讲一下我理解的格局以及Leader的格局对团队的重要性。
我理解的格局,涵盖了接受变化的能力,自省的能力,以及在更大范围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么说可能比较虚,下面针对每一点我展开说说。
首先我们来讲讲接受变化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自信心和逆商的体现。互联网公司的节奏是非常快的,不管是业务变动还是组织人事的变动,不同的人对于变动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最近我所经历的调整中,有人心态非常积极,觉得业务变动可以让自己了解不同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组织关系的调整可以锻炼自己和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能力。然而有些人就做的非常糟糕,很不幸,我的前直属上级就是后者,调整中,他关注的是自己的权责范围会不会受到影响,所谓“好业务”是不是被别人抢走了,自己管理的人是不是会缩减,他把变化灾难化了,那么在他的上级或者平级看来,他的格局就是不够的,心态不够开放,畏惧变化。
我们再来说说自省的能力,我理解的自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二是能够对其他人有同理心,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我这里还是要举我前Leader的例子,很不幸,他又是个反面案例。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带来的结果就是事必躬亲,然而做得都不好,下属也不会得到授权,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如果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边界,敢于授权,把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双赢的,对于Leader来说,这样才能带领更大的团队做更大的事情,对于下属,发展空间也不再受限。同理心的缺失对团队的后果更是灾难性的,作为Leader无法体会下属或同级的难处,该给的资源和配合也必然给不到位,最后事情没有做成,团队也一直处在阴郁,士气低迷和相互埋怨的氛围中,时间长了,失败就会成为这个团队的惯性。
最后我们来说说什么叫更大范围寻求最优解,这里我要举我之前一个下属的例子,我们团队在一个一线互联网公司做业务中台,一线互联网公司其实很多技术组件都有现成解决方案,对于我们这种业务团队来说,现成方案可以满足绝大部分需求,极少部分需求不满足的,也可以通过提需求或者共建来解决。然而这哥们偏不,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搞一套,美其名曰更贴近业务,实际上私心是非常重的,一切都从方便自己晋升的角度出发,重复造轮子,因为觉得在现有方案上共建,最终成果归属不全是自己。最后结果就是造了一堆完成度极低的东西,也不敢正面回答这些东西的技术方案优在哪里。很多事情如果共建,大家都可以共享一个更好的成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后给团队带来的是内耗和互相不信任。格局不够的几种表现中,我认为这种是最严重的,需要尽快清除出团队,能力再强也不能留。这种人对团队的影响是破坏性的,站在他的角度自己劳苦功高,但是对于团队,他的贡献是负向的,带来了很多摩擦成本,同时这种人的情绪也非常不稳定。
最后我想谈谈Leader的格局对团队的重要性。Leader在技术方面不一定是团队最强的,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一定要是团队的典范。团队中可能会有很多年轻人,年轻人在技术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知道,但是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判断是非,这些都需要一个榜样,而Leader就是这个团队的榜样。一个格局小的Leader,带出来的必然是一个斤斤计较,不从大局考虑的团队,会很大程度降低团队间的合作沟通效率。大家没有办法朝着一个目标发力,每个人都藏着自己的私心,这种团队只会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没有使命感,没有远景,也无法有超预期的表现,永远是只完成分内的工作。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悟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很多份简历,挂掉的绝大部分有硬伤,要么学历糟糕,要么技术能力与年限严重不符,要么是软素质糟糕,话都说不清楚,这些都没什么好感叹的,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几份高阶候选人简历,为了脱敏,我这概括一下几个人的背景:211或985学校,工作8~12年,多个大厂经验,一路担任的职位能看出成长,一般是从一线开发一路升到十几个人团队的负责人。简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光鲜亮丽,却多次面试挂了,我只能说时代变了。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户增长乏力,在我外婆都会用微信的今天,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互联网未曾渗透的用户群了;二是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互联网的故事还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展开,没有出现当年的搜索引擎,智能手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可能的方向都试过了,所以整个行业就越来越没有活力,只剩内卷,近几年的买菜,直播电商,短视频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三是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共同富裕的国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失去了跨行业扩张,并购的能力,转而开始收缩战线,裁员过冬,诸如蚂蚁金服,腾讯分红京东股票,减持SEA,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例子。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21年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裁员,腾讯,滴滴,字节跳动,都是实锤的裁员,再加上16~18年蜂拥入行的学生毕业了,多个因素作用下,人才供给失衡,互联网行业就成了一个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可以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觉行业越来越内卷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到的几个高阶候选人,面试挂掉的原因也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首先是自身定位的问题,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leader的坑位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走一个再补一个,业务没有高速发展就没有新坑,这几位高阶候选人定位自然是leader,即使他们想定位为一线纯开发岗也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什么要花leader的钱招一个纯开发呢,后续管理成本还高。其次是能力成长的问题,研发随着级别晋升,工作年限增长,要求会非常陡峭地提高,比如对于工作两三年的研发,基础知识掌握好,项目经验好一点再加上沟通没问题就很可以了,对于工作十年左右的,要求就会变成对工作有系统性思考,技术同时有深度和广度,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演进方向,对业务有深度理解,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软素质方面则要求思维活跃,沟通顺畅,信息提炼能力强,抽象能力好,同时对于人员培养和团队搭建

复盘2022上海封城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

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