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聊聊职场中的内卷

内卷应该是这几年被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本意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involution和evolution相对,用以形容社会文化重复劳作、发展迟缓。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上,这个词出现了语义偏移,用来指代内部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或逐底竞争、向下沉沦的现象。有人将其总结为在一个集团内部通过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获取微小的优势。如一家公司,原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有些人自愿加班,并得到管理层的赏识。此时,原先按时上下班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成为劣势者,也自愿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为常态,最后变成如果不自愿加班,就会影响自己在职场的生存,降低谈判力。

当然,职场中的内卷是方方面面的,远不止加班一个方面的体现。比如一些很简单的概念,几句话可以讲完的,就是有人要写几千上万字的文档来说明,展示自己所谓的认知升级;又比如有些事情做得再精细也没什么意义,总有人要在屎上雕花,展示自己的工匠精神;还有就是明明可以第二天上午完成的事情,总有人半夜一两点在工作群里at其他人,同时展示自己的进展。我所在的公司这些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原因是人才密度过高,另一部分是人员本身的特性使然。20年开始的互联网监管导致公司砍掉了非常多的业务,但是公司并没有把业务的所有人裁掉,而是保留了核心团队,暂时分流到其他业务以图监管放松后东山再起。大公司确实有挪腾的空间,但这也让团队的人才密度过高,蛋糕依然是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可能是成倍地增加,大家都吃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混出头就得踩着别人上。另一方面,阿里这个公司确实是行业的毒瘤,它的恶心之处就在于公司的文化。阿里的文化是一种流氓文化,这个公司的文化核心在于向上管理,它抓住了工作中最容易出成果的那个路径,所以当某个公司引入了阿里输送给社会的人才,就容易劣币驱逐良币。大家本来都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突然来了个向上管理做得很好的人,文档写的一套一套的,老大看来这个人每天都在“认知升级”,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当然,并不是所有阿里出来的都这样,但是阿里人里面,这种人的比例确实远高于其他公司。具体表现就是只出规划而不落地,长篇大论讲解简单的事情。以上两点,就是当下互联网公司内卷的根源。

曾经我对于每天说着内卷的人是嗤之以鼻的,觉得都是人云亦云,可能他们并不理解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词,内卷在我看来并不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些处于竞争劣势中的弱者的抱怨。后来我换了个项目,感受到了由人员超配和阿里文化输出带来的内卷,我的心态有了一些改变,我开始接受内卷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但依然看不上那些抱怨内卷的人,觉得他们对现状不满而不努力寻求改变,改变不了别人卷为什么自己不换个环境?在这个阶段我也认为内卷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就好比一个电影院里,本来大家都可以坐着看电影,就因为一个人站起来了,导致所有人都得站起来,看到的还是一样的内容。再后来,因为觉得当前项目大家卷得太厉害,都在做无用功,我就主动寻求换了个环境,项目,团队都是从零到一的,但是依然没法逃过内卷。因为人性是逐利的,为了升职加薪,所有的人都想获得领导层的肯定,然而在大公司的招聘制度下,同一级别的人能力水平大致相当,于是大家就会倾向于过度竞争,即使团队和项目再小,只要竞争存在,就一定会存在内卷。而这个阶段,我对内卷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首先,我不再觉得内卷是毫无意义的,适度的内卷有利于提高团队交付水平,同时淘汰掉一批养老的人,适度的内卷也会逼迫着人去学习,对于技术上的提升或许不多,但是对于软素质提升巨大,表达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会有很大改进。其次,对于内卷我觉得也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一种是良性的内卷,另一种是恶性的内卷,二者的分界线就在于前一点提到的是否对团队产生了价值,还是拿看电影来举个例子,良性的内卷就是大家花了更多的钱,看上了IMAX的电影,虽然每个人的成本提高了,但是团队交付质量是上升的,而恶性的内卷就是前面说的大家站起来看电影。最后,对于良性的内卷,我们需要调整心态与之共存,虽然在这种团队不可避免会遇到前面说的屎上雕花,向上管理的情况,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成长,在一家公司的平均时间也就是3~5年,牺牲一点工作的体验,换来自己的成长,以整个职业生涯的周期来看,绝对不是一笔差买卖,尤其是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人。人都是有惰性的,良性的内卷有助于自己克服惰性,而如果是一个养老的环境,人总是会倾向于躺平。如果是恶性的内卷,请尽早离开这种团队,在这种团队你只会关注蝇头小利,而限制自己的格局。

那么在内卷的团队要怎么熬出头呢?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吧,如果有不对的也欢迎留言指正。首先你得找到一块自己的领域,这倒不是鼓励大家去抢地盘,只是要想出活,必须有一个合适的scope给你去规划,去发挥。那么如果你是团队的后来者呢?那就应该去寻找团队业务中的边缘地带,尝试找到一些相对容易出活的事情,先把这些事情做好,再去找leader要资源,要业务。其次,要注重总结与汇报,虽然不能只做向上管理,但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是很难出头的,如何总结过去的工作,如何高效的汇报相当考验一个人的信息提炼和语言表达能力,踏实肯干再加上一些向上管理的沟通技巧,很容易就能在同一梯队的人里表现突出。最后还需要站上一个台阶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做到前两点,是很难跳出当前的梯队的,因为在领导层视角看来,和你的竞争者相比,你只是相对更优秀,但是和你的上一个梯队始终有很大的差距,就好比如果你当前是一个IC,只做到前两点的话,你永远无法和你的leader竞争。因此要想卷出头,你需要把你的leader作为锚定目标,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着,如果是你的leader,他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你就有了跨越到下一个梯队的资本。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要你先证明你能行使某个角色的职责,才会给你正式的授权和任命,所以一定要站上一个台阶思考问题。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今天午休时间花半小时看完了达利欧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不得不感慨,这个2014年的视频,直到7年多后的今天,还有指导意义。各国政府也依然遵循着这一套规律,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原视频附上: 总结: 1. 交易是经济的基石,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都是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2. 交易可以是现金交易,也可以是信用的交易,也就是信贷,信贷可以凭空产生,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钱实际上是信贷,而不是现金。 3. 借款人一旦获得信贷,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而根据第一条,另一个人的收入就会因此增加,而因为收入的增加导致信用度增加,他又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信贷,如此传递下去,所以信用相当于给整个经济加上了杠杆。 4. 信贷会导致支出增加,而信贷可以凭空产生,如果信贷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5. 央行不希望通货膨胀过高,因此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借钱的人减少,而现有债务成本上升,大家手上更多的钱要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导致支出减少,根据第一条,人们的收入也将下降,如此传递下去,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 6. 通货紧缩意味着交易减少,经济衰退,此时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从而导致偿债成本下降,借贷和支出增加,带来另一次经济扩张。以上是由央行控制的短期债务周期,大概持续5~8年,在几十年里不断重复。 7. 在每个周期过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会超过前一个周期,这是人性使然,人具有借更多钱和花更多钱的倾向,而不喜欢偿还债务,因此长期来看,债务增加的速度将会超过收入。 8. 经济繁荣期,因为借贷条件更宽松,人们倾向于过度借贷消费或购买资产,因此资产价格也会日益升高,虽然债务在大量增加,但是收入和资产价格也在增加,因此帮助借贷人维持住了良好的信用。 9. 8中描述的情况是无法一直持续下去的,几十年来债务的缓慢积累会导致偿债成本升高,到了一个时间点会迫使人们削减开支,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降低,人的信用也会因此而降低,因此进一步导致支出减少,周期开始逆转。 10. 当9的情况出现时,经济需要去杠杆,收入开始下降,削减支出,减少信贷,资产价格下跌。借款人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还债,因此被迫出售资产,但是抛售资产又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11. 去杠杆与衰退看起来相似,但是此时利率已接...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

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