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聊聊职场中的内卷

内卷应该是这几年被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本意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involution和evolution相对,用以形容社会文化重复劳作、发展迟缓。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上,这个词出现了语义偏移,用来指代内部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或逐底竞争、向下沉沦的现象。有人将其总结为在一个集团内部通过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获取微小的优势。如一家公司,原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有些人自愿加班,并得到管理层的赏识。此时,原先按时上下班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成为劣势者,也自愿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为常态,最后变成如果不自愿加班,就会影响自己在职场的生存,降低谈判力。

当然,职场中的内卷是方方面面的,远不止加班一个方面的体现。比如一些很简单的概念,几句话可以讲完的,就是有人要写几千上万字的文档来说明,展示自己所谓的认知升级;又比如有些事情做得再精细也没什么意义,总有人要在屎上雕花,展示自己的工匠精神;还有就是明明可以第二天上午完成的事情,总有人半夜一两点在工作群里at其他人,同时展示自己的进展。我所在的公司这些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原因是人才密度过高,另一部分是人员本身的特性使然。20年开始的互联网监管导致公司砍掉了非常多的业务,但是公司并没有把业务的所有人裁掉,而是保留了核心团队,暂时分流到其他业务以图监管放松后东山再起。大公司确实有挪腾的空间,但这也让团队的人才密度过高,蛋糕依然是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可能是成倍地增加,大家都吃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混出头就得踩着别人上。另一方面,阿里这个公司确实是行业的毒瘤,它的恶心之处就在于公司的文化。阿里的文化是一种流氓文化,这个公司的文化核心在于向上管理,它抓住了工作中最容易出成果的那个路径,所以当某个公司引入了阿里输送给社会的人才,就容易劣币驱逐良币。大家本来都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突然来了个向上管理做得很好的人,文档写的一套一套的,老大看来这个人每天都在“认知升级”,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当然,并不是所有阿里出来的都这样,但是阿里人里面,这种人的比例确实远高于其他公司。具体表现就是只出规划而不落地,长篇大论讲解简单的事情。以上两点,就是当下互联网公司内卷的根源。

曾经我对于每天说着内卷的人是嗤之以鼻的,觉得都是人云亦云,可能他们并不理解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词,内卷在我看来并不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些处于竞争劣势中的弱者的抱怨。后来我换了个项目,感受到了由人员超配和阿里文化输出带来的内卷,我的心态有了一些改变,我开始接受内卷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但依然看不上那些抱怨内卷的人,觉得他们对现状不满而不努力寻求改变,改变不了别人卷为什么自己不换个环境?在这个阶段我也认为内卷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就好比一个电影院里,本来大家都可以坐着看电影,就因为一个人站起来了,导致所有人都得站起来,看到的还是一样的内容。再后来,因为觉得当前项目大家卷得太厉害,都在做无用功,我就主动寻求换了个环境,项目,团队都是从零到一的,但是依然没法逃过内卷。因为人性是逐利的,为了升职加薪,所有的人都想获得领导层的肯定,然而在大公司的招聘制度下,同一级别的人能力水平大致相当,于是大家就会倾向于过度竞争,即使团队和项目再小,只要竞争存在,就一定会存在内卷。而这个阶段,我对内卷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首先,我不再觉得内卷是毫无意义的,适度的内卷有利于提高团队交付水平,同时淘汰掉一批养老的人,适度的内卷也会逼迫着人去学习,对于技术上的提升或许不多,但是对于软素质提升巨大,表达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会有很大改进。其次,对于内卷我觉得也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一种是良性的内卷,另一种是恶性的内卷,二者的分界线就在于前一点提到的是否对团队产生了价值,还是拿看电影来举个例子,良性的内卷就是大家花了更多的钱,看上了IMAX的电影,虽然每个人的成本提高了,但是团队交付质量是上升的,而恶性的内卷就是前面说的大家站起来看电影。最后,对于良性的内卷,我们需要调整心态与之共存,虽然在这种团队不可避免会遇到前面说的屎上雕花,向上管理的情况,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成长,在一家公司的平均时间也就是3~5年,牺牲一点工作的体验,换来自己的成长,以整个职业生涯的周期来看,绝对不是一笔差买卖,尤其是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人。人都是有惰性的,良性的内卷有助于自己克服惰性,而如果是一个养老的环境,人总是会倾向于躺平。如果是恶性的内卷,请尽早离开这种团队,在这种团队你只会关注蝇头小利,而限制自己的格局。

那么在内卷的团队要怎么熬出头呢?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吧,如果有不对的也欢迎留言指正。首先你得找到一块自己的领域,这倒不是鼓励大家去抢地盘,只是要想出活,必须有一个合适的scope给你去规划,去发挥。那么如果你是团队的后来者呢?那就应该去寻找团队业务中的边缘地带,尝试找到一些相对容易出活的事情,先把这些事情做好,再去找leader要资源,要业务。其次,要注重总结与汇报,虽然不能只做向上管理,但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是很难出头的,如何总结过去的工作,如何高效的汇报相当考验一个人的信息提炼和语言表达能力,踏实肯干再加上一些向上管理的沟通技巧,很容易就能在同一梯队的人里表现突出。最后还需要站上一个台阶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做到前两点,是很难跳出当前的梯队的,因为在领导层视角看来,和你的竞争者相比,你只是相对更优秀,但是和你的上一个梯队始终有很大的差距,就好比如果你当前是一个IC,只做到前两点的话,你永远无法和你的leader竞争。因此要想卷出头,你需要把你的leader作为锚定目标,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着,如果是你的leader,他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你就有了跨越到下一个梯队的资本。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要你先证明你能行使某个角色的职责,才会给你正式的授权和任命,所以一定要站上一个台阶思考问题。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谈谈两年职业规划

背景 最近的职业和生活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感觉很多事情和预期差距都越来越大,从21年以来,大环境就在急剧变化中,在国内的高压防疫政策之下,宏观经济可能是近20年以来最差,消费低迷,失业率高涨,而互联网行业还有政策监管因素的冲击,更是民不聊生,以前的很多增长逻辑都不成立了。所以我最近的不顺可能并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职业规划没有匹配上不断恶化的环境,我想结合现状重新梳理接下来两年的职业规划,尝试破局。 现状 对于现状,我按照两方面来梳理,职业和生活,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的现金流,生活的现状决定了我的开销,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得结合两者综合判断。 职业现状 现在的项目有点一言难尽,可以化用一句话总结下,战略上重要,但是战术上不重要。战略上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在日益提升,甚至可能会决定项目的存亡,战术上不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行业内早有先行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核心点就那么几个,至于如何落地执行,难点主要在于人力的协调和项目进度的把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的空间。战略上重要的项目通常也意味着活会来得很着急,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商量的空间,上面给定一个DDL,就得加班在那个时间交付,这种事情并不少,所以现在项目的整体工作强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整体下行,公司砍掉了很多项目,我们项目组也吸收了很多其他部门相对优秀的一批人,这又导致项目的人才密度非常高,高阶的人多,努力的人也很多。这也好理解,大公司有比较成熟的晋升体系,所以同一个级别的人实力不会差太多,那么按照我们以前的文章提到的内卷理论,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过度竞争,向下沉沦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氛围很卷。 再说说我自己的空间问题,来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号位的机会,来了之后才发现是二号位,这也怪我,当时出于信任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吃了个大饼。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还是得把话聊明白,不丢人。前面也说了,这个项目能发挥的空间不多,前期基本是参照行业标准补齐能力,后面就是持续运营,当下我也看不到这个团队还会有新的业务,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人员是严重超配的,如果只留下一半人,可能业务会跑得更好,而现在还搞了多地研发中心,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人员冗余,现在团队的业务也撑不起如此多的人员层级,长期来看,我对团队的ROI感到悲观,对自己的成长空间也非常质疑。但是从短期来看,未必就不能待下去,现在也有一个饼,在这个团队我可能

复盘2022上海封城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