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