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今天午休时间花半小时看完了达利欧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不得不感慨,这个2014年的视频,直到7年多后的今天,还有指导意义。各国政府也依然遵循着这一套规律,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原视频附上:


总结:

1. 交易是经济的基石,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都是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2. 交易可以是现金交易,也可以是信用的交易,也就是信贷,信贷可以凭空产生,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钱实际上是信贷,而不是现金。

3. 借款人一旦获得信贷,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而根据第一条,另一个人的收入就会因此增加,而因为收入的增加导致信用度增加,他又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信贷,如此传递下去,所以信用相当于给整个经济加上了杠杆。

4. 信贷会导致支出增加,而信贷可以凭空产生,如果信贷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5. 央行不希望通货膨胀过高,因此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借钱的人减少,而现有债务成本上升,大家手上更多的钱要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导致支出减少,根据第一条,人们的收入也将下降,如此传递下去,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

6. 通货紧缩意味着交易减少,经济衰退,此时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从而导致偿债成本下降,借贷和支出增加,带来另一次经济扩张。以上是由央行控制的短期债务周期,大概持续5~8年,在几十年里不断重复。

7. 在每个周期过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会超过前一个周期,这是人性使然,人具有借更多钱和花更多钱的倾向,而不喜欢偿还债务,因此长期来看,债务增加的速度将会超过收入。

8. 经济繁荣期,因为借贷条件更宽松,人们倾向于过度借贷消费或购买资产,因此资产价格也会日益升高,虽然债务在大量增加,但是收入和资产价格也在增加,因此帮助借贷人维持住了良好的信用。

9. 8中描述的情况是无法一直持续下去的,几十年来债务的缓慢积累会导致偿债成本升高,到了一个时间点会迫使人们削减开支,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降低,人的信用也会因此而降低,因此进一步导致支出减少,周期开始逆转。

10. 当9的情况出现时,经济需要去杠杆,收入开始下降,削减支出,减少信贷,资产价格下跌。借款人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还债,因此被迫出售资产,但是抛售资产又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11. 去杠杆与衰退看起来相似,但是此时利率已接近0,降低利率不起作用。本质原因是债务负担过重,借款人无法偿还,整个经济体都失去了信用度。

12. 对于11的问题,有4种解决方案:个人企业和政府削减支出;通过债务违约和重组来减少债务;财富再分配,将财富从富人转移到穷人;央行发行更多货币。

13. 削减支出会导致整体收入也减少,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导致很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

14. 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会导致银行被挤兑,个人和银行会出现债务违约,也就是经济萧条。

15. 很多贷款人不希望债务消失,就会同意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会导致部分债务消失,债务的消失会让资产和收入以更快速度消失,从而也导致通货紧缩。

16. 以上都会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收入和就业降低会导致税收减少,失业率上升,政府发放救济金会导致支出增加,刺激计划也需要钱,因此会导致在去杠杆化过程中,政府的预算赤字,也就是支出 > 税收。

17. 填补赤字政府需要加税或者举债,但是加税会导致贫富矛盾激化,社会容易动荡,可能导致政权不稳或者战争。因此需要向央行借钱,央行被迫凭空发行更多货币,这一举动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

18. 央行发行的货币被用来购买金融资产和政府债券,购买金融资产帮助推升资产价格,从而提高了个人信用,而购买政府债券相当于把钱借给政府,从而允许政府运行赤字预算,通过刺激计划和失业救济金来增加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

19. 以上过程虽然会导致政府债务增加,但是会降低系统中的总债务,因此决策者需要平衡四种手段,部分会导致通货紧缩,部分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缓慢,但债务负担会下降,这就是和谐的去杠杆化。

20. 如果增发货币的增幅抵消信贷的降幅,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央行需要推动收入的增长,而且要让收入的增长率超过债务的利率,这样才能保证债务不断减少。

21. 当收入上升时,借款人信用度提高,债务负担下降,人们支出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向上,进入经济再膨胀阶段,去杠杆一般需要十年或者更长,因此有失去的十年的说法。

这是一个值得多看几遍的视频,每次回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

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