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大宗商品学习笔记(粗浅版)

大宗商品不适合作为长期投资,但是可以作为风险对冲或是短期投机,也可以作为宏观经济的参考指标,还可以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来判断市场情绪。

石油:

1. 低油价促进经济发展,由供给导致的高油价会抑制经济增速

2. 科技,通讯和消费者必需品板块对油价最敏感

3. 石油价格与PPI强相关,油价上涨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因此定价权不强的企业受影响严重,因为无法通过涨价转移成本

4. 高油价不一定引发高通胀

5. 石油需求和供给端波动影响不同,供给端波动一般不会传导到股市,因需求端上涨,股市波动减小,因需求端下降,股市波动大,波动可能持续一年左右

铜:

1. 铜的供应稳定,价格主要受需求影响,因为广泛用于建筑等行业,因此可以作为判断经济的先行指标,铜价上升意味着经济转好

黄金:

1. 黄金无法作为股票的对冲手段

2. 黄金也无法抗通胀,黄金的价值需要百年的周期才能体现,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能体现黄金抗通胀的价值,比如极端灾害或者战争

3. 黄金与实际利率呈负相关,实际利率升高代表经济好转,因此可以通过金价判断市场信心

4. 黄金与美元也呈负相关,黄金与美元是竞争关系,二者都是主要储值手段

木材:

1. 木材价格涨,成本涨,房价涨,可能抑制房产需求

2. 如果是因为需求上涨导致木材价格上涨,意味着经济过热已经近在眼前

3. 木材黄金比,用于衡量市场的贪婪和恐惧情绪,木材代表激进投资情绪,黄金代表保守投资情绪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悟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很多份简历,挂掉的绝大部分有硬伤,要么学历糟糕,要么技术能力与年限严重不符,要么是软素质糟糕,话都说不清楚,这些都没什么好感叹的,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几份高阶候选人简历,为了脱敏,我这概括一下几个人的背景:211或985学校,工作8~12年,多个大厂经验,一路担任的职位能看出成长,一般是从一线开发一路升到十几个人团队的负责人。简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光鲜亮丽,却多次面试挂了,我只能说时代变了。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户增长乏力,在我外婆都会用微信的今天,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互联网未曾渗透的用户群了;二是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互联网的故事还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展开,没有出现当年的搜索引擎,智能手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可能的方向都试过了,所以整个行业就越来越没有活力,只剩内卷,近几年的买菜,直播电商,短视频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三是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共同富裕的国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失去了跨行业扩张,并购的能力,转而开始收缩战线,裁员过冬,诸如蚂蚁金服,腾讯分红京东股票,减持SEA,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例子。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21年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裁员,腾讯,滴滴,字节跳动,都是实锤的裁员,再加上16~18年蜂拥入行的学生毕业了,多个因素作用下,人才供给失衡,互联网行业就成了一个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可以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觉行业越来越内卷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到的几个高阶候选人,面试挂掉的原因也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首先是自身定位的问题,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leader的坑位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走一个再补一个,业务没有高速发展就没有新坑,这几位高阶候选人定位自然是leader,即使他们想定位为一线纯开发岗也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什么要花leader的钱招一个纯开发呢,后续管理成本还高。其次是能力成长的问题,研发随着级别晋升,工作年限增长,要求会非常陡峭地提高,比如对于工作两三年的研发,基础知识掌握好,项目经验好一点再加上沟通没问题就很可以了,对于工作十年左右的,要求就会变成对工作有系统性思考,技术同时有深度和广度,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演进方向,对业务有深度理解,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软素质方面则要求思维活跃,沟通顺畅,信息提炼能力强,抽象能力好,同时对于人员培养和团队搭建

复盘2022上海封城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

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