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悟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很多份简历,挂掉的绝大部分有硬伤,要么学历糟糕,要么技术能力与年限严重不符,要么是软素质糟糕,话都说不清楚,这些都没什么好感叹的,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几份高阶候选人简历,为了脱敏,我这概括一下几个人的背景:211或985学校,工作8~12年,多个大厂经验,一路担任的职位能看出成长,一般是从一线开发一路升到十几个人团队的负责人。简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光鲜亮丽,却多次面试挂了,我只能说时代变了。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户增长乏力,在我外婆都会用微信的今天,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互联网未曾渗透的用户群了;二是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互联网的故事还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展开,没有出现当年的搜索引擎,智能手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可能的方向都试过了,所以整个行业就越来越没有活力,只剩内卷,近几年的买菜,直播电商,短视频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三是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共同富裕的国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失去了跨行业扩张,并购的能力,转而开始收缩战线,裁员过冬,诸如蚂蚁金服,腾讯分红京东股票,减持SEA,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例子。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21年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裁员,腾讯,滴滴,字节跳动,都是实锤的裁员,再加上16~18年蜂拥入行的学生毕业了,多个因素作用下,人才供给失衡,互联网行业就成了一个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可以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觉行业越来越内卷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到的几个高阶候选人,面试挂掉的原因也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首先是自身定位的问题,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leader的坑位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走一个再补一个,业务没有高速发展就没有新坑,这几位高阶候选人定位自然是leader,即使他们想定位为一线纯开发岗也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什么要花leader的钱招一个纯开发呢,后续管理成本还高。其次是能力成长的问题,研发随着级别晋升,工作年限增长,要求会非常陡峭地提高,比如对于工作两三年的研发,基础知识掌握好,项目经验好一点再加上沟通没问题就很可以了,对于工作十年左右的,要求就会变成对工作有系统性思考,技术同时有深度和广度,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演进方向,对业务有深度理解,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软素质方面则要求思维活跃,沟通顺畅,信息提炼能力强,抽象能力好,同时对于人员培养和团队搭建能力也有要求。研发人员的上升通道是非常狭窄的,多数人到了对应年限都难以匹配这个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说研发人员大多数33~35岁就会遇到中年危机。这些标准也非常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试表现和面试官的主观印象,这几位或许有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根据面评我感觉多位面试官是带着偏见面试的,不是为了发掘候选人的优点,而是在找不足。最后一点就是这几位脱离一线太久,多位面评里都提到回答问题很虚,技术细节不够深入,这个放在前几年可能不是问题,这几位70%的时间都在管理上,知识广度到位就可以,深度确实没法深究,前几年这种leader级别的候选人是非常稀缺的,因为一般都很稳定,不轻易看机会,但是这两年随着行业大裁员,高阶候选人多了起来,本就坑位不多,用人单位自然也可以变得挑剔。

那么这几位的面试经历,对于研发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启发呢?首先,我们要顺势而为,在行业低谷期,除非有特别吸引人的条件,或者现在岗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否则不要跳槽,找一家大公司安稳度过行业低谷期,大公司业务线多,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消化外部环境变化;其次,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一个级别,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躺平,自身的成长跟不上要求就会被淘汰,至少你要跑过市场上的平均水平,那么如何了解自己当前阶段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有两个很好的渠道,一是内部晋升,二是外部面试,如果长期没有专业或管理级别上的晋升,并且外部也拿不到满意的offer,那么大概率自己已经比同龄人平均水平要差了。自己参与的晋升面试或是外部面试,要善于总结,归纳出能力模型,自己找找短板。最后,如果是高阶候选人,还是不要走投简历或是找猎头的路子,最好找一个认识的高阶leader内推,前面我们说过,对于高阶人才,很多评判标准是非常主观的,因此有一个高阶leader帮你背书,可以有效避免面试官带着有色眼镜看你。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能力太差,这只是在消耗帮你背书人的credit。这个圈子很小,很多关系需要长期经营,在必要的时候才可能派的上用场。

这里插个题外话,对于互联网行业下行的一点看法。上面我们提到了多个行业下行的原因,用户增长乏力,没有颠覆性创新,政府监管,三点都是长期问题。其中前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如果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那么用户增长自然也不是问题,就比如10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成就了腾讯和阿里,我个人觉得接下来的机会会在VR行业,当然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所谓“元宇宙”的愿景,长期来看是会实现的,到时候必然会迎来行业内公司和人员的大洗牌,就如苹果取代IBM一样。至于政府监管,必然会长期影响互联网公司的扩张和盈利能力,不过由此造成的裁员,业务裁撤等结果是暂时的,长期看来,人员的供需关系也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就如16~18年很多学生看着互联网行业薪资暴涨去报考相关专业一样,这两年看到互联网行业的萧条,很多人也会选择不进入或者退出这个行业,人才供需关系将再平衡。这两年互联网行业也可以进行一波优胜劣汰,对行业不算是完全的坏事,而这个行业毛利率相对其他行业依然很高,所以薪资也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因此虽然造成行业下行的原因是暂时的,但是人才过剩的情况是短暂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谈谈两年职业规划

背景 最近的职业和生活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感觉很多事情和预期差距都越来越大,从21年以来,大环境就在急剧变化中,在国内的高压防疫政策之下,宏观经济可能是近20年以来最差,消费低迷,失业率高涨,而互联网行业还有政策监管因素的冲击,更是民不聊生,以前的很多增长逻辑都不成立了。所以我最近的不顺可能并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职业规划没有匹配上不断恶化的环境,我想结合现状重新梳理接下来两年的职业规划,尝试破局。 现状 对于现状,我按照两方面来梳理,职业和生活,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的现金流,生活的现状决定了我的开销,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得结合两者综合判断。 职业现状 现在的项目有点一言难尽,可以化用一句话总结下,战略上重要,但是战术上不重要。战略上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在日益提升,甚至可能会决定项目的存亡,战术上不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行业内早有先行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核心点就那么几个,至于如何落地执行,难点主要在于人力的协调和项目进度的把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的空间。战略上重要的项目通常也意味着活会来得很着急,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商量的空间,上面给定一个DDL,就得加班在那个时间交付,这种事情并不少,所以现在项目的整体工作强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整体下行,公司砍掉了很多项目,我们项目组也吸收了很多其他部门相对优秀的一批人,这又导致项目的人才密度非常高,高阶的人多,努力的人也很多。这也好理解,大公司有比较成熟的晋升体系,所以同一个级别的人实力不会差太多,那么按照我们以前的文章提到的内卷理论,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过度竞争,向下沉沦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氛围很卷。 再说说我自己的空间问题,来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号位的机会,来了之后才发现是二号位,这也怪我,当时出于信任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吃了个大饼。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还是得把话聊明白,不丢人。前面也说了,这个项目能发挥的空间不多,前期基本是参照行业标准补齐能力,后面就是持续运营,当下我也看不到这个团队还会有新的业务,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人员是严重超配的,如果只留下一半人,可能业务会跑得更好,而现在还搞了多地研发中心,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人员冗余,现在团队的业务也撑不起如此多的人员层级,长期来看,我对团队的ROI感到悲观,对自己的成长空间也非常质疑。但是从短期来看,未必就不能待下去,现在也有一个饼,在这个团队我可能

复盘2022上海封城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