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悟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很多份简历,挂掉的绝大部分有硬伤,要么学历糟糕,要么技术能力与年限严重不符,要么是软素质糟糕,话都说不清楚,这些都没什么好感叹的,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几份高阶候选人简历,为了脱敏,我这概括一下几个人的背景:211或985学校,工作8~12年,多个大厂经验,一路担任的职位能看出成长,一般是从一线开发一路升到十几个人团队的负责人。简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光鲜亮丽,却多次面试挂了,我只能说时代变了。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户增长乏力,在我外婆都会用微信的今天,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互联网未曾渗透的用户群了;二是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互联网的故事还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展开,没有出现当年的搜索引擎,智能手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可能的方向都试过了,所以整个行业就越来越没有活力,只剩内卷,近几年的买菜,直播电商,短视频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三是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共同富裕的国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失去了跨行业扩张,并购的能力,转而开始收缩战线,裁员过冬,诸如蚂蚁金服,腾讯分红京东股票,减持SEA,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例子。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21年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裁员,腾讯,滴滴,字节跳动,都是实锤的裁员,再加上16~18年蜂拥入行的学生毕业了,多个因素作用下,人才供给失衡,互联网行业就成了一个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可以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觉行业越来越内卷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到的几个高阶候选人,面试挂掉的原因也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首先是自身定位的问题,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leader的坑位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走一个再补一个,业务没有高速发展就没有新坑,这几位高阶候选人定位自然是leader,即使他们想定位为一线纯开发岗也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什么要花leader的钱招一个纯开发呢,后续管理成本还高。其次是能力成长的问题,研发随着级别晋升,工作年限增长,要求会非常陡峭地提高,比如对于工作两三年的研发,基础知识掌握好,项目经验好一点再加上沟通没问题就很可以了,对于工作十年左右的,要求就会变成对工作有系统性思考,技术同时有深度和广度,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演进方向,对业务有深度理解,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软素质方面则要求思维活跃,沟通顺畅,信息提炼能力强,抽象能力好,同时对于人员培养和团队搭建能力也有要求。研发人员的上升通道是非常狭窄的,多数人到了对应年限都难以匹配这个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说研发人员大多数33~35岁就会遇到中年危机。这些标准也非常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试表现和面试官的主观印象,这几位或许有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根据面评我感觉多位面试官是带着偏见面试的,不是为了发掘候选人的优点,而是在找不足。最后一点就是这几位脱离一线太久,多位面评里都提到回答问题很虚,技术细节不够深入,这个放在前几年可能不是问题,这几位70%的时间都在管理上,知识广度到位就可以,深度确实没法深究,前几年这种leader级别的候选人是非常稀缺的,因为一般都很稳定,不轻易看机会,但是这两年随着行业大裁员,高阶候选人多了起来,本就坑位不多,用人单位自然也可以变得挑剔。

那么这几位的面试经历,对于研发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启发呢?首先,我们要顺势而为,在行业低谷期,除非有特别吸引人的条件,或者现在岗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否则不要跳槽,找一家大公司安稳度过行业低谷期,大公司业务线多,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消化外部环境变化;其次,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一个级别,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躺平,自身的成长跟不上要求就会被淘汰,至少你要跑过市场上的平均水平,那么如何了解自己当前阶段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有两个很好的渠道,一是内部晋升,二是外部面试,如果长期没有专业或管理级别上的晋升,并且外部也拿不到满意的offer,那么大概率自己已经比同龄人平均水平要差了。自己参与的晋升面试或是外部面试,要善于总结,归纳出能力模型,自己找找短板。最后,如果是高阶候选人,还是不要走投简历或是找猎头的路子,最好找一个认识的高阶leader内推,前面我们说过,对于高阶人才,很多评判标准是非常主观的,因此有一个高阶leader帮你背书,可以有效避免面试官带着有色眼镜看你。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能力太差,这只是在消耗帮你背书人的credit。这个圈子很小,很多关系需要长期经营,在必要的时候才可能派的上用场。

这里插个题外话,对于互联网行业下行的一点看法。上面我们提到了多个行业下行的原因,用户增长乏力,没有颠覆性创新,政府监管,三点都是长期问题。其中前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如果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那么用户增长自然也不是问题,就比如10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成就了腾讯和阿里,我个人觉得接下来的机会会在VR行业,当然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所谓“元宇宙”的愿景,长期来看是会实现的,到时候必然会迎来行业内公司和人员的大洗牌,就如苹果取代IBM一样。至于政府监管,必然会长期影响互联网公司的扩张和盈利能力,不过由此造成的裁员,业务裁撤等结果是暂时的,长期看来,人员的供需关系也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就如16~18年很多学生看着互联网行业薪资暴涨去报考相关专业一样,这两年看到互联网行业的萧条,很多人也会选择不进入或者退出这个行业,人才供需关系将再平衡。这两年互联网行业也可以进行一波优胜劣汰,对行业不算是完全的坏事,而这个行业毛利率相对其他行业依然很高,所以薪资也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因此虽然造成行业下行的原因是暂时的,但是人才过剩的情况是短暂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今天午休时间花半小时看完了达利欧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不得不感慨,这个2014年的视频,直到7年多后的今天,还有指导意义。各国政府也依然遵循着这一套规律,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原视频附上: 总结: 1. 交易是经济的基石,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都是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2. 交易可以是现金交易,也可以是信用的交易,也就是信贷,信贷可以凭空产生,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钱实际上是信贷,而不是现金。 3. 借款人一旦获得信贷,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而根据第一条,另一个人的收入就会因此增加,而因为收入的增加导致信用度增加,他又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信贷,如此传递下去,所以信用相当于给整个经济加上了杠杆。 4. 信贷会导致支出增加,而信贷可以凭空产生,如果信贷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5. 央行不希望通货膨胀过高,因此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借钱的人减少,而现有债务成本上升,大家手上更多的钱要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导致支出减少,根据第一条,人们的收入也将下降,如此传递下去,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 6. 通货紧缩意味着交易减少,经济衰退,此时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从而导致偿债成本下降,借贷和支出增加,带来另一次经济扩张。以上是由央行控制的短期债务周期,大概持续5~8年,在几十年里不断重复。 7. 在每个周期过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会超过前一个周期,这是人性使然,人具有借更多钱和花更多钱的倾向,而不喜欢偿还债务,因此长期来看,债务增加的速度将会超过收入。 8. 经济繁荣期,因为借贷条件更宽松,人们倾向于过度借贷消费或购买资产,因此资产价格也会日益升高,虽然债务在大量增加,但是收入和资产价格也在增加,因此帮助借贷人维持住了良好的信用。 9. 8中描述的情况是无法一直持续下去的,几十年来债务的缓慢积累会导致偿债成本升高,到了一个时间点会迫使人们削减开支,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降低,人的信用也会因此而降低,因此进一步导致支出减少,周期开始逆转。 10. 当9的情况出现时,经济需要去杠杆,收入开始下降,削减支出,减少信贷,资产价格下跌。借款人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还债,因此被迫出售资产,但是抛售资产又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11. 去杠杆与衰退看起来相似,但是此时利率已接...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

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最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声鹤唳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疫情和封城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职业发展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网络上大部分观点都把裁员归咎于中国的监管风暴,但我觉得监管只是一个导火索,互联网长期以来发展模式都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才会被监管引爆了裁员的大雷。 中国的互联网长期以来人员都是冗余的,大公司每年校招都会疯抢名校毕业生,社招为了挖关键人也会开出很高的涨幅,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业务要人来做,大公司抢人的很大一个原因只是想拖慢竞争对手在关键领域的进展。多招的人不能闲着,所以各个大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之外积极开疆拓土,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公司不缺钱,所以对这些探索性的领域期望也不高,但是万一熬出来一个就能把所有领域的投资一次性补回来。 前几年国内环境是比较自由的,这几家公司也确实摸索出了主业之外的增长点,腾讯搞出了微信,阿里搞出了支付宝,字节跳动搞出了抖音,而微信支付宝和抖音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平台型产品,带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狂欢。 随着各家的军备竞赛,互联网行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增长点,其实在20年左右,腾讯阿里和字节已经开始感受到力不从心了,很多业务都在疯狂烧钱,也看不到盈利点,比如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本地生活,字节的在线教育,但是大家谁也不敢放弃,一是沉没成本过高,二是如果现在放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三是还抱有希望,万一又卷出来下一个微信支付宝和抖音呢? 在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失败这个标志性事件后,中国的监管风暴拉开了序幕,先是20年12月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再到后来对阿里的反垄断调查,对平台型企业的巨额罚单,教育行业的双减,对滴滴的整顿,监管风暴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以上,而且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这让互联网企业过去的逻辑不成立了,所以各个互联网企业也放弃了幻想,纷纷开始裁掉冗余人员,停掉探索性业务,夹紧尾巴过日子。 接下来的互联网也会变成一个普通行业,所以要对这个行业降低预期,无论是在收入水平还是职业发展上。个人觉得互联网行业接下来会有以下几点变化: 行业规模收缩,各个公司都开始裁员,大厂被优化员工流入中厂,中厂去小厂,最后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被挤出行业,被迫转行 只有能稳定盈利的企业能活下来,主要是拥有平台型产品的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