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近28000例,期间出现大量群体性事件,包括因为得不到物资,外出就医问题,被拉走隔离问题等产生的各类冲突,主要是居民,居委,物业,民警和疾控中心等多方矛盾。此时的上海在网络舆情上也下了狠功夫,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在各种辟谣和删帖中度过的。这期间上海建造了大量方舱,方舱质量也参差不齐,卫生和工程质量都出现了各种问题
- 4.14~4.25,这个阶段确诊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降幅比较小,期间还出现过反复,京东在这个阶段部分恢复了运力,物资紧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上海出台政策,支持愿意返乡的外地人返乡
- 4.26~5.9,这个阶段确诊人数稳步下降,其中5.9确诊降到了3000例左右,每天都有大量方舱隔离人员出院,开始有方舱关舱。同时各地开始设立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社交网络开始猜测管控是否要开始放松,人们为解封做准备
- 5.9~5.17,各个最近7天没有确诊的小区开始发放出门证,保供单位和大型商超部分恢复线下营业,但是都需要排两到三个小时的队,社区团购依然是主流渠道,大部分人依然维持居家办公状态,物流依然没有恢复,官方对外宣称已经复工复产
暴露的问题
这次封城洗去了上海的表面光鲜,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离开上海的充分理由。
虚假的一线城市优越感
如果问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也就是“沪漂”,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无非以下几个理由:
- 讲究公平和效率,相比在老家事事靠关系靠条子,在上海更容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对没有背景的人友好
- 就业岗位多,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 公共资源丰富,医疗和教育资源丰富,对自己对下一代都好
上海的封城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官僚,很多措施和规则都不是为公平和效率而定,而是为了做样子给上面看,或者输送利益给特定群体。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一窝蜂式的做核酸,排长队一两个小时,人为增加聚集场景,增加感染风险,因为上面要求全员核酸
- 做核酸的棉签提前拆封放在旁边,因为这样做的快,完全不考虑如果前面有一个阳性,后面全部感染的风险
- 大家保障基本生活的物资都成问题,很多所谓的保供单位都发通告说明运力紧张,却保证了连花清瘟人手好几盒
- 京东不让在小区门口卸货,也没给理由,快递小哥只能操作拒收,原路退回,但是团长团的高价菜却可以进小区,甚至配送到楼
- 部分地区居委发放的物资,出现多个三无产品或者被点名通报过的不合格产品,比如流传最广的“龙金花”油,部分产品淘宝都找不到销售渠道,要凑齐这些东西比买常见品牌的可费劲多了
- 紧急就医也要等核酸结果出来才行,虽然后来改成了抗原就行,但是有多少生命已经被这么等没了呢
- 生孩子都得找居委开条子才能出门的日子里,居然有人能开着救护车进小区买卖香烟
再来看就业,这次的封城对于中小微企业可以说是灭顶之灾,中小微企业本来现金流就不是特别健康,而封城就意味着停摆,没有收入,而员工工资和房租还是要照发。或许有人会说员工居家办公,实际上即使是最不受场地限制的互联网企业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办公效率也是大幅下降的,如果全员居家办公,对于生产型企业,没有原材料和设备就开不了工,对于贸易型企业,货也卡在港口运不出去,而很多客户也不会因为上海遭遇疫情就体谅你,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即使不要你的违约金,也肯定会再找一家替代,疫情后会不会再换回来鬼才知道,疫情导致订单被抢可能就意味着永远的客户流失。对于很多线下门店,房租是最大的成本,或许又会有人说新闻里讲了房租减免,但那个前提是你租的是国有经营用房,可以去看看现在能租到国有经营用房的都是什么企业。
大城市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大公司,头部企业工作的,中小微企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中国的1.4亿中小微企业解决了85%的就业问题,如果这些中小微企业都成片经营困难倒闭,上海还会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吗?
再来说说公共资源,封城暴露出了上海医疗系统的脆弱性,ICU床位数相对于一个超过2500万人口的城市是严重不足的,这也是上海为什么如此恐慌的原因,一旦被迫共存,因为ICU床位不足导致的死亡可能是无法接受的数字。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疫情期间有很多三甲医院的急诊电话是打不通的,甚至救护车载着你去的地方都不能保证急诊是开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的医疗系统内部的管理有多差,在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下,普通人又有多少机会能享受到上海的医疗资源呢?至于教育不是本篇的重点,我只说一点,各位心怀梦想的“沪漂”有多少人买得起动辄十来万一平的学区房,又有多少人花得起几十万一年的学费上国际学校?上海的高本科录取率是以牺牲高中升学率为代价的,如果前面两点都做不到,那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普通人关系大吗?
还在上海漂泊打拼的年轻人,或许应该意识到,在一线城市能待下去并没有什么优越感,你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过是无数谎言交织成的假象,或许很多在老家生活的人实际过得比你幸福很多。
市政府公信力丧失
上海市政府这一次的表现可以说是不及格,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在抗疫手段上没有做好,而是多次“沪式辟谣”彻底丧失了公信力。还是举几个例子:
- 3月23日有两个人因为“造谣”要封城被立案侦查,而3.28开始就分两部分封了,4.5之后就是全城封了
- 3月底,网传几个蔬菜市场要封闭了,大量居民出门抢菜,政府紧急辟谣一切交易正常,没有封闭的情况,号召大家不要囤积生活物资。然而一周之后大部分人确实都没有抢到菜,各大超市和市场也都关了,听话没有囤东西的人饭都吃不上了
- 3月初就有人质疑上海出现的病例是否与华亭宾馆有关,有关部门又是顾左右而言他,先告诉你香港到上海的航班大幅减少,然后说正在调查,就是不正面回应问题
- 辽宁省送了米面油菜2300吨,水陆兼程赶到上海,结果被当垃圾扔了,上海辟谣说是因为蔬菜烂了,结果辽宁有录像,全程冷链运输,21个小时就送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脸被打的啪啪响
上海市政府的操作让我有点意识模糊,一下子竟然对“辟谣”这个词感到非常陌生。我觉得作为官方,在辟谣这个事情上需要有一些底线,首先辟谣的目的应该是避免对城市造成更大影响,保障民生,而不是推卸责任或者是为了实现某些利益输送,其次,辟谣过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再去做,否则之后的官方表态将无法取信于民,民无信则不立。而上海的辟谣显然都打破了这两个底线,而信任关系一旦打破,再想重新建立是非常困难的,那么以后政策的推行落地,老百姓都会带着最大的恶意来揣摩,会有本能的对抗情绪,这也增加了政府机构的运作成本。
阶级矛盾加剧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分化的地方,所有一线城市都是,但是封城之前不同收入人群,不同阶级还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富人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一般人起早贪黑赚点辛苦钱,但是也多少有点积蓄,相比前一年日子也是越来越好,在自己的圈子里过的相对满足,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封城之后,贫富差距,阶级冲突是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的。一般人家菜都吃不上了,很多人就是咸菜白粥,一天两顿,菜难抢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很多人是真的吃不起社区团购的高价菜,就这样的营养摄入,还得每天早起,六七点去排队做核酸,封城期间日子过得跟劳改差不多。而高档小区呢?奢侈品销售排着队给这些VIP客户送菜,每顿都不带重样的,配餐的餐厅人均消费高达300+,甚至连做个核酸,业主都是精心打扮,一身奢侈品牌秀给外地医护人员看,把核酸队伍当秀场,而物业和保安则在一旁给业主打伞。在普通人买蔬菜都嫌团购价太贵的时候,高档小区的业主们团起了Shake Shack,还有儿童电动小汽车等非必需品,甚至还有各个豪宅小区之间的团购金额攀比。在2022年的上海,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比人和狗的还大。
而且我们再看看发国难财的人,卖高价菜的团长,发三无产品的居委,不让京东卸货的物业,哪个对象不是老破小或者低档小区?因为穷人好欺负啊,他们没有渠道向上反馈,而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高档小区业主,你难保不出现几个手眼通天的人物,欺负他们风险可太大了。现在的互联网普及率太高了,各种社交媒体也让消息传播的非常快,你可以审核,也可以删贴,但普通老百姓总是能窥见其他阶级的特权,人家这种才是生活,而普通人生存都举步维艰。这种大背景下,阶级矛盾的加剧就是必然结果了。
这里我贴几个奢侈品销售送的菜:
个人脆弱的财务状况
这次封城还暴露出很多人的财务状况是极其脆弱的,可以说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封城期间,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全额发薪的,很多职业,比如销售,中介都是只发基本工资的,提成部分基本为零,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自身生存压力也非常大,那只能让员工共克时艰,暂缓发薪,员工也只能妥协,不然公司倒闭了封城期间也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干脆就趁着疫情裁员,比较出名的公司有小红书,只给了半个月赔偿,很多企业可能自身经营状况并不好,刚好有疫情这个借口来把裁员合理化。整体来说,很多人失业了或是薪水遭遇了断崖式下跌。在才封城一个月左右,我就看到了有人还不上信用卡了,交不起房租了,车子保险续不起了,房贷要断了,小孩的学费花掉了之类的,也就是说上海很多人的现金储蓄仅够勉强维持一个月的开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疫情期间生活开销确实大,吃用全靠团购,即使是良心团长也会比平时贵一点,因为物流成本就是上去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年轻人高负债的生活方式,上海高昂的房价让年轻人都背负了少则一两百万,多则四五百万的贷款,没买房的年轻人也大部分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分期买个手机,买个包,买件大牌衣服的大有人在。近10年互联网的崛起让很多行业的薪资也被带动增长,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消费能力和现金流过于自信了,再加上各种便捷的分期和贷款产品,让提前消费的门槛越来越低,杠杆也越加越高,现在封城来了,潮水退去才看明白原来裸泳的是自己。
个人隐私及财产被侵犯
上海封城期间的一些事情也击穿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线,比如被拉去隔离的人家的宠物被所谓的大白一铁锹拍死,索取阳性患者家里的钥匙进行消杀,没有钥匙的就撬锁或者爬窗入户强行消杀,有业主回家发现家具因为消毒水的腐蚀已经全部损坏,冰箱里的东西也被丢在地上已经发臭生蛆,衣服皮鞋也都损坏不能穿了。
当然上海市政府还是讲法律的,不管是入户消杀还是杀掉你的宠物,都会先让你签一个同意书,虽然不知道多少人是真心同意,但这就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正义。那么这个处理过程有人监管吗?比如你的宠物是不是真的要杀掉,有明确的标准吗?入户消杀,每个地方喷多少量,怎样尽量减少屋主的损失,这些有规范吗?如果家里有红木家具,古董字画,皮毛制品,有保护的措施吗?这些问题不得而知,但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传出来的消息,大概率没有,或者说即使有也没被规范执行,全看工作人员的意思。这里面会不会存在故意弄死宠物,或者看屋主家里富裕,出于仇富的心理故意破坏,甚至是盗窃的情况呢?我们不能用恶意来揣测工作人员,但我相信有这种心理的人一定存在。清零和封城正在把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合理化,一切手段都可以以紧急状态的名义执行,个人的隐私和财产,那不是防疫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上海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暴露出的问题,我们最后再聊聊这次封城可能对上海造成的影响,短期影响不用多说,四五月的经济数据必然是全线下滑的,我们只看长线影响。
- 会有很多中高收入的人开始计划移民,上海曾经在这些精英群体里代表着城市治理的最高水平,如果最高水平都是这样,那就只有移民一条路了。以前这些人或许对移民还有顾虑,比如出去之后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现在就不那么难以抉择了,我想很多能够得着移民条件的都把移民当成了必须实现的一个目标
- 上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下降,工作岗位减少,上海封城期间如此糟糕的城市治理能力,会让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上海拥有大量汽车产业,半导体产业和电子产业的供应链企业,而这次疫情导致很多工厂直接停产,中途上海出过一个复工复产方案,更是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企业。从降低风险的角度考虑,很多工厂会搬迁到东南亚,或者至少在当地建立备份,东南亚有更廉价的生产力和相对更稳定的生产环境,这个迁移过程会需要一段时间,但最后的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 社会治安变差,维稳成本大幅提升,企业的倒闭裁员和工厂的迁移导致工作岗位减少,而19,20年延迟就业的毕业生今年也会迎来毕业高峰,可以预见这两年年轻人找工作的难度是地狱级的,这又会导致更多人选择延迟就业,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毕业生人数也不会有下降趋势。年轻人是有理想的,大多数并不愿意接受自己在大城市没法留下去这个事实,会选择继续留在上海等机会,那么怎么覆盖昂贵的生活开支呢?再加上我们上面讲到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失业人口的仇富心理会日益严重,会不会再出现类似于几年前世外门口砍杀学生的恶性事件呢?或许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结果。
- 上海房价失去支撑,上海房产的买主主要是几类人,首先是高净值人群,他们是豪宅的目标人群,其次是改善性人群,他们一般需要卖掉一套房,置换个1000万左右的,最后是刚需,这包括很多准备在上海安家的年轻人,他们是300~500万价位的目标人群。而现在高净值人群开始移民,他们的诉求不但不是买房,反而是抛售资产,企业的大规模裁员和倒闭也会导致改善性人群对自己的现金流失去自信,很多刚需直接就不存在了,因为靠自己能力能留在上海安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长期来看,上海房市的需求是在下降的,房价必然会失去支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房价会出现明显下跌,可能会有更严格的限售出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