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谈两年职业规划

背景

最近的职业和生活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感觉很多事情和预期差距都越来越大,从21年以来,大环境就在急剧变化中,在国内的高压防疫政策之下,宏观经济可能是近20年以来最差,消费低迷,失业率高涨,而互联网行业还有政策监管因素的冲击,更是民不聊生,以前的很多增长逻辑都不成立了。所以我最近的不顺可能并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职业规划没有匹配上不断恶化的环境,我想结合现状重新梳理接下来两年的职业规划,尝试破局。

现状

对于现状,我按照两方面来梳理,职业和生活,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的现金流,生活的现状决定了我的开销,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得结合两者综合判断。

职业现状

现在的项目有点一言难尽,可以化用一句话总结下,战略上重要,但是战术上不重要。战略上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在日益提升,甚至可能会决定项目的存亡,战术上不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行业内早有先行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核心点就那么几个,至于如何落地执行,难点主要在于人力的协调和项目进度的把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的空间。战略上重要的项目通常也意味着活会来得很着急,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商量的空间,上面给定一个DDL,就得加班在那个时间交付,这种事情并不少,所以现在项目的整体工作强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整体下行,公司砍掉了很多项目,我们项目组也吸收了很多其他部门相对优秀的一批人,这又导致项目的人才密度非常高,高阶的人多,努力的人也很多。这也好理解,大公司有比较成熟的晋升体系,所以同一个级别的人实力不会差太多,那么按照我们以前的文章提到的内卷理论,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过度竞争,向下沉沦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氛围很卷。

再说说我自己的空间问题,来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号位的机会,来了之后才发现是二号位,这也怪我,当时出于信任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吃了个大饼。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还是得把话聊明白,不丢人。前面也说了,这个项目能发挥的空间不多,前期基本是参照行业标准补齐能力,后面就是持续运营,当下我也看不到这个团队还会有新的业务,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人员是严重超配的,如果只留下一半人,可能业务会跑得更好,而现在还搞了多地研发中心,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人员冗余,现在团队的业务也撑不起如此多的人员层级,长期来看,我对团队的ROI感到悲观,对自己的成长空间也非常质疑。但是从短期来看,未必就不能待下去,现在也有一个饼,在这个团队我可能有从IC转到技术管理者的机会,这个机会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因为当下只有直属上级跟我聊过,没有从隔级上级和HRBP那里得到任何信息,还有就是我觉得当前的组织过于冗余,是否有这个机会客观上也存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当前项目中相对明确的唯一空间。

最后想再聊聊关于钱的问题,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攒钱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谈钱不磕碜。最近有几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腾讯股价跌到了200多,相比最高点差不多没了2/3,阿里跌幅也差不多,二是字节跳动大幅下调期权授予价格,从195美金到155美金,相当于从3000亿估值下调到了2300亿左右。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行业回归普通行业的信号,已上市和未上市的巨头市值都大幅缩水,这里插个题外话,大家谈offer,在接下来的5年内,还是尽可能多地提高现金比例。回到正题,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行情下,以后内部调薪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以前通过跳槽动不动就是30%,50%涨幅的日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遇到了,在国内想开源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生活现状

先聊聊房子的事情吧,房子在中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之前有想过长期租房,但是最近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中国人有很强的买房情结,这个我也没法免俗,租的房子总感觉不叫生活,另一方面是在当下的中国,确实没有比一线城市房子更保值的东西了,相比股票基金理财,一线城市房产至少能让你少亏点。最近我也在考虑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事情,随着有了宝宝之后,越来越能感受出现在小区的问题。简单列几点吧:

  1. 业主素质问题,最近加入了一个业主群,能明显感觉到里面的人有很强的仇视资本,仇富的言论倾向,什么事情都能归结到资本家的剥削,自己过的不顺就是阴谋论,就是被有钱人吸血,还有几个经常拱火的,屁大点事就号召大家上访闹事,暴力冲突,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无赖架势。这些人对社会的认知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可想而知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这也和小区房价关系很大,我是在顶峰的时候接的盘,所以大部分业主都是比我便宜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价格买入的,财富和认知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也不奇怪。但我实在不想让小孩跟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共享教育资源,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只有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老小区居住体验问题,老小区的规划是很落后的,我这个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停车非常困难,其次就是建筑质量问题,外墙渗水,隔音也不好,楼上半夜咳嗽都能听见,还有就是小区出租率极高,过半是租客,也存在一些群租,都是些收入不高的群体,小区的治安也是一大问题,确实也频繁出现划车,口角斗殴,失窃等情况,疫情导致大家没钱之后,问题可能更严重。
简单概括就是我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房价是天然的筛选器,认知水平低,素质低的家庭,有极大的概率没什么钱,所以我想买一套更贵的房子,顺带自己也能住的舒服点,能少掉很多糟心事。

另一个让我考虑买房的原因是最近的房价走势,我发现自己的房子没怎么涨,但是想换的800~1000万的房子出现了上涨趋势,房市在出现K型复苏,原因也比较好理解,随着实体经济凋敝,风险资产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对于有钱人来说,他的钱必须有地方避险,而避险的东西一定是稀缺的,那自然就是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这还是一线城市还没有放开限购的情况下,能进来的资金是有限的,虽然我觉得一线城市短期内不大可能放开限购,但是房市的K型走势是大趋势,上面我们讲到,工资收入的增长可能会进入平台期,几乎可以肯定是跑不过想置换的房价涨幅的,这就意味着我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只能看越差的房子,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成立。如果在十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加最高的杠杆,问银行借尽可能多的钱,但是今天我真的不敢上这么高的杠杆,因为十年前我如果上午被裁,下午就能找到新工作,但是今天如果被裁,很可能意味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现在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窘境,如果不换房,那只能看着手上的钱贬值,按现在的M2增速和GDP增速,一年贬值至少11%,而且以后会越来越换不起,很可能要在现在的房子里再住个十年,如果上高杠杆换房,除了房贷,还要借400万左右的外债,这个杠杆有极高的维持成本,一旦我失业,那整个家庭可能就是一无所有。

聊完了房子再说说家庭,过去两个月我和老婆认真考虑过出国的方案,有几件事情导致我们犹豫不决:

  1. 首先是职业发展问题,在外企中,团队因为多样性的需求会招聘一些少数族裔,但是中国人往往很难做到管理岗位,一是文化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有点难,因此不适合管理当地团队,二是出于保护本国人的需求,管理层必然是优先考虑本国人,我们也不确定是否能在国外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2. 再是我们也没有去国外长时间体验过,就这样头也不回的决定出国,还是草率了点,现在国内的行情,一旦离职可能很难回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中国的防疫政策,现在也不允许出国住个半个月体验一下。
  3. 宝宝还小,全天候都需要有人照顾,我们必然会有一个人先出去,在这个阶段,留在国内的人压力会很大,当我们两个人都出去了之后,宝宝也没办法就跟着过去,因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年纪也大了,父母不可能抛下他们跟着我们出去带孩子,按国内这个防疫政策,我们自然也是承担不起天价回程机票的,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缺席宝宝上学前的所有时间。
出不出国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国必然会在职业发展和家庭上有损失,但是国内的大环境可能5~10年之内都不会有好转,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残酷的裁员和更糟糕的经济形势,而国外科技公司也在裁员,但他们裁员的原因是被美联储政策影响,是暂时的,恢复起来也快,而国内经济已经伤到了根基,现在已经是事实上的大衰退,即使现在停止清零政策,恢复起来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所以去国外工作可能是为数不多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几年如果国内的互联网行业继续裁员,谨慎投入,那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公司,发展空间都是很有限的,而国外科技公司如果抗过了这波加息,可能会重新进入扩张周期,那对于个人来说,这段经历的含金量就要远高于国内的公司了。

规划

有了基于现状的分析,思路就挺清晰了,当下要追求看得见的利益,先完成从IC到技术管理者角色的转变,长期目标还是移民,找海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比较高的风险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移民,所以同步地还是得攒钱,万一无法移民,在一线城市要购置一套改善性住宅。

在一年时间内,我还会留在现在的项目,现在的行情确实差,所以即使这个二号位干得再不爽,也需要隐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爽快跑去一个新项目,对方大概率也只能画一些饼,可能还不如现在这边IC转技术管理的饼靠谱,这方面我一直做的不是太好,不懂得蛰伏,虽然道理我都明白,但往往因为年轻气盛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就现在来说,我自然是想有一个一号位的机会,这样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但和长期目标比起来,这个一号位能带来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那不如安心做好现在的事情,控制工作的强度,为长期移民的目标做好准备。短期追求最优可能与长期目标是相悖的,所以只能在当下做出一个不那么差的选择,腾出资源保障长期目标。

在准备出国找工作并移民的路上,信念一定要坚定,之前我也有准备过,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吧:

  1. 信念不坚定,总是想着移民能成就成,不行拉倒
  2. 缺少目标感,准备过程很漫长,包括英语听说,技术面试准备等,很容易丧失目标感,从而半途而废
  3. 无法利用碎片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时间经常是碎片化的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很多时候就这么浪费掉了
综上,我在移民这个问题上已经没什么退路了,所以接下来就是准备英语和技术面试,英语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听力吧,口语这块我再想想怎么练习,国外公司的技术面试和国内差距很大,国内基本是围绕着项目聊,而国外前几轮基本是都是算法题,现在我的状态是没办法去参加这种面试的,先从每天两道leetcode开始准备。还有就是要利用好接下来的一年,积极拓宽自己的技术栈,了解一些前沿技术。希望我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找到海外工作的目标吧,最近很喜欢一句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希望接下来为移民的目标继续忍耐的日子,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今天午休时间花半小时看完了达利欧的“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不得不感慨,这个2014年的视频,直到7年多后的今天,还有指导意义。各国政府也依然遵循着这一套规律,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原视频附上: 总结: 1. 交易是经济的基石,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都是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2. 交易可以是现金交易,也可以是信用的交易,也就是信贷,信贷可以凭空产生,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钱实际上是信贷,而不是现金。 3. 借款人一旦获得信贷,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而根据第一条,另一个人的收入就会因此增加,而因为收入的增加导致信用度增加,他又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信贷,如此传递下去,所以信用相当于给整个经济加上了杠杆。 4. 信贷会导致支出增加,而信贷可以凭空产生,如果信贷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5. 央行不希望通货膨胀过高,因此会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借钱的人减少,而现有债务成本上升,大家手上更多的钱要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导致支出减少,根据第一条,人们的收入也将下降,如此传递下去,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 6. 通货紧缩意味着交易减少,经济衰退,此时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从而导致偿债成本下降,借贷和支出增加,带来另一次经济扩张。以上是由央行控制的短期债务周期,大概持续5~8年,在几十年里不断重复。 7. 在每个周期过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会超过前一个周期,这是人性使然,人具有借更多钱和花更多钱的倾向,而不喜欢偿还债务,因此长期来看,债务增加的速度将会超过收入。 8. 经济繁荣期,因为借贷条件更宽松,人们倾向于过度借贷消费或购买资产,因此资产价格也会日益升高,虽然债务在大量增加,但是收入和资产价格也在增加,因此帮助借贷人维持住了良好的信用。 9. 8中描述的情况是无法一直持续下去的,几十年来债务的缓慢积累会导致偿债成本升高,到了一个时间点会迫使人们削减开支,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降低,人的信用也会因此而降低,因此进一步导致支出减少,周期开始逆转。 10. 当9的情况出现时,经济需要去杠杆,收入开始下降,削减支出,减少信贷,资产价格下跌。借款人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还债,因此被迫出售资产,但是抛售资产又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11. 去杠杆与衰退看起来相似,但是此时利率已接...

字节跳动的没落

引言 最近字节跳动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某员工在过往绩效M+(相当于阿里3.75)的情况下,被打了F绩效(最差一档),在公司内网公开文档控诉leader抱团恶意打绩效,同时质疑leader间存在利益输送。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方宣布绩效属于机密信息,员工泄露绩效违规,员工账号被停用,文档被强制转移权限,直属上级受到了不痛不痒的所谓“处罚”,同时在员工账号被停用的情况下,官方指出了员工文档中提到的大部分证据都与事实有出入,以上都基于脉脉上能公开查到的帖子总结。我认为这是字节跳动没落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对于一个闹事员工的暴力处理,然而折射出来的是公司业务,公司文化和人才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节跳动可能止步于一个创业公司,在社会影响力上永远无法与腾讯和阿里比肩。下面我们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字节跳动存在的问题。 公司业务 字节跳动几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头条,抖音,TikTok,这三者可以认为是字节跳动的发动机,负责产生现金流,而教育,游戏,房产等都属于探索性的业务,负责烧钱,万一砸出来个新方向那就是赚到,又给估值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逻辑在20年之前是没有问题的,腾讯阿里等前辈们都是这么起来的,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支付宝和微信就是探索性项目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两家公司市值翻了不止一倍。然而20年之后,中国的监管风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对巨头的跨行业扩张判了死刑,所以现在各个公司都在裁员砍业务,收缩战线。按照这个逻辑,字节跳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必然要砍掉游戏,教育,房产等探索性业务,战线收缩到头条抖音和TikTok的基本盘,那么这几个基本盘现状如何呢? 头条和抖音整体应该是盈利的,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但是字节跳动的估值非常高,现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是4000亿美元,只靠现在的盈利撑起这个估值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估值一定是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给出的。头条和抖音用户增长已经见顶,甚至可能出现下滑,那么要维持盈利的增长,就必须加大对现有用户的广告投放,或者是寻求其他可以商业化的点,比如带货分成这些,但无论哪一种,对用户体验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感觉刷到越来越多广告和营销号的原因。在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必然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但是头条和抖音整体的营收很难再上去了。 再看TikTok,这确实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国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