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谈两年职业规划

背景

最近的职业和生活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感觉很多事情和预期差距都越来越大,从21年以来,大环境就在急剧变化中,在国内的高压防疫政策之下,宏观经济可能是近20年以来最差,消费低迷,失业率高涨,而互联网行业还有政策监管因素的冲击,更是民不聊生,以前的很多增长逻辑都不成立了。所以我最近的不顺可能并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职业规划没有匹配上不断恶化的环境,我想结合现状重新梳理接下来两年的职业规划,尝试破局。

现状

对于现状,我按照两方面来梳理,职业和生活,职业的现状决定了我的现金流,生活的现状决定了我的开销,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得结合两者综合判断。

职业现状

现在的项目有点一言难尽,可以化用一句话总结下,战略上重要,但是战术上不重要。战略上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在日益提升,甚至可能会决定项目的存亡,战术上不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工作行业内早有先行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核心点就那么几个,至于如何落地执行,难点主要在于人力的协调和项目进度的把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的空间。战略上重要的项目通常也意味着活会来得很着急,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商量的空间,上面给定一个DDL,就得加班在那个时间交付,这种事情并不少,所以现在项目的整体工作强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整体下行,公司砍掉了很多项目,我们项目组也吸收了很多其他部门相对优秀的一批人,这又导致项目的人才密度非常高,高阶的人多,努力的人也很多。这也好理解,大公司有比较成熟的晋升体系,所以同一个级别的人实力不会差太多,那么按照我们以前的文章提到的内卷理论,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过度竞争,向下沉沦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氛围很卷。

再说说我自己的空间问题,来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号位的机会,来了之后才发现是二号位,这也怪我,当时出于信任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吃了个大饼。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还是得把话聊明白,不丢人。前面也说了,这个项目能发挥的空间不多,前期基本是参照行业标准补齐能力,后面就是持续运营,当下我也看不到这个团队还会有新的业务,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人员是严重超配的,如果只留下一半人,可能业务会跑得更好,而现在还搞了多地研发中心,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人员冗余,现在团队的业务也撑不起如此多的人员层级,长期来看,我对团队的ROI感到悲观,对自己的成长空间也非常质疑。但是从短期来看,未必就不能待下去,现在也有一个饼,在这个团队我可能有从IC转到技术管理者的机会,这个机会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因为当下只有直属上级跟我聊过,没有从隔级上级和HRBP那里得到任何信息,还有就是我觉得当前的组织过于冗余,是否有这个机会客观上也存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当前项目中相对明确的唯一空间。

最后想再聊聊关于钱的问题,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攒钱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谈钱不磕碜。最近有几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腾讯股价跌到了200多,相比最高点差不多没了2/3,阿里跌幅也差不多,二是字节跳动大幅下调期权授予价格,从195美金到155美金,相当于从3000亿估值下调到了2300亿左右。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行业回归普通行业的信号,已上市和未上市的巨头市值都大幅缩水,这里插个题外话,大家谈offer,在接下来的5年内,还是尽可能多地提高现金比例。回到正题,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行情下,以后内部调薪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以前通过跳槽动不动就是30%,50%涨幅的日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遇到了,在国内想开源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生活现状

先聊聊房子的事情吧,房子在中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之前有想过长期租房,但是最近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中国人有很强的买房情结,这个我也没法免俗,租的房子总感觉不叫生活,另一方面是在当下的中国,确实没有比一线城市房子更保值的东西了,相比股票基金理财,一线城市房产至少能让你少亏点。最近我也在考虑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事情,随着有了宝宝之后,越来越能感受出现在小区的问题。简单列几点吧:

  1. 业主素质问题,最近加入了一个业主群,能明显感觉到里面的人有很强的仇视资本,仇富的言论倾向,什么事情都能归结到资本家的剥削,自己过的不顺就是阴谋论,就是被有钱人吸血,还有几个经常拱火的,屁大点事就号召大家上访闹事,暴力冲突,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无赖架势。这些人对社会的认知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可想而知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这也和小区房价关系很大,我是在顶峰的时候接的盘,所以大部分业主都是比我便宜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价格买入的,财富和认知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也不奇怪。但我实在不想让小孩跟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共享教育资源,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只有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老小区居住体验问题,老小区的规划是很落后的,我这个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停车非常困难,其次就是建筑质量问题,外墙渗水,隔音也不好,楼上半夜咳嗽都能听见,还有就是小区出租率极高,过半是租客,也存在一些群租,都是些收入不高的群体,小区的治安也是一大问题,确实也频繁出现划车,口角斗殴,失窃等情况,疫情导致大家没钱之后,问题可能更严重。
简单概括就是我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房价是天然的筛选器,认知水平低,素质低的家庭,有极大的概率没什么钱,所以我想买一套更贵的房子,顺带自己也能住的舒服点,能少掉很多糟心事。

另一个让我考虑买房的原因是最近的房价走势,我发现自己的房子没怎么涨,但是想换的800~1000万的房子出现了上涨趋势,房市在出现K型复苏,原因也比较好理解,随着实体经济凋敝,风险资产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对于有钱人来说,他的钱必须有地方避险,而避险的东西一定是稀缺的,那自然就是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这还是一线城市还没有放开限购的情况下,能进来的资金是有限的,虽然我觉得一线城市短期内不大可能放开限购,但是房市的K型走势是大趋势,上面我们讲到,工资收入的增长可能会进入平台期,几乎可以肯定是跑不过想置换的房价涨幅的,这就意味着我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只能看越差的房子,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成立。如果在十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加最高的杠杆,问银行借尽可能多的钱,但是今天我真的不敢上这么高的杠杆,因为十年前我如果上午被裁,下午就能找到新工作,但是今天如果被裁,很可能意味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现在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窘境,如果不换房,那只能看着手上的钱贬值,按现在的M2增速和GDP增速,一年贬值至少11%,而且以后会越来越换不起,很可能要在现在的房子里再住个十年,如果上高杠杆换房,除了房贷,还要借400万左右的外债,这个杠杆有极高的维持成本,一旦我失业,那整个家庭可能就是一无所有。

聊完了房子再说说家庭,过去两个月我和老婆认真考虑过出国的方案,有几件事情导致我们犹豫不决:

  1. 首先是职业发展问题,在外企中,团队因为多样性的需求会招聘一些少数族裔,但是中国人往往很难做到管理岗位,一是文化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有点难,因此不适合管理当地团队,二是出于保护本国人的需求,管理层必然是优先考虑本国人,我们也不确定是否能在国外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2. 再是我们也没有去国外长时间体验过,就这样头也不回的决定出国,还是草率了点,现在国内的行情,一旦离职可能很难回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中国的防疫政策,现在也不允许出国住个半个月体验一下。
  3. 宝宝还小,全天候都需要有人照顾,我们必然会有一个人先出去,在这个阶段,留在国内的人压力会很大,当我们两个人都出去了之后,宝宝也没办法就跟着过去,因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年纪也大了,父母不可能抛下他们跟着我们出去带孩子,按国内这个防疫政策,我们自然也是承担不起天价回程机票的,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缺席宝宝上学前的所有时间。
出不出国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国必然会在职业发展和家庭上有损失,但是国内的大环境可能5~10年之内都不会有好转,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残酷的裁员和更糟糕的经济形势,而国外科技公司也在裁员,但他们裁员的原因是被美联储政策影响,是暂时的,恢复起来也快,而国内经济已经伤到了根基,现在已经是事实上的大衰退,即使现在停止清零政策,恢复起来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所以去国外工作可能是为数不多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几年如果国内的互联网行业继续裁员,谨慎投入,那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公司,发展空间都是很有限的,而国外科技公司如果抗过了这波加息,可能会重新进入扩张周期,那对于个人来说,这段经历的含金量就要远高于国内的公司了。

规划

有了基于现状的分析,思路就挺清晰了,当下要追求看得见的利益,先完成从IC到技术管理者角色的转变,长期目标还是移民,找海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比较高的风险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移民,所以同步地还是得攒钱,万一无法移民,在一线城市要购置一套改善性住宅。

在一年时间内,我还会留在现在的项目,现在的行情确实差,所以即使这个二号位干得再不爽,也需要隐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爽快跑去一个新项目,对方大概率也只能画一些饼,可能还不如现在这边IC转技术管理的饼靠谱,这方面我一直做的不是太好,不懂得蛰伏,虽然道理我都明白,但往往因为年轻气盛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就现在来说,我自然是想有一个一号位的机会,这样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但和长期目标比起来,这个一号位能带来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那不如安心做好现在的事情,控制工作的强度,为长期移民的目标做好准备。短期追求最优可能与长期目标是相悖的,所以只能在当下做出一个不那么差的选择,腾出资源保障长期目标。

在准备出国找工作并移民的路上,信念一定要坚定,之前我也有准备过,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吧:

  1. 信念不坚定,总是想着移民能成就成,不行拉倒
  2. 缺少目标感,准备过程很漫长,包括英语听说,技术面试准备等,很容易丧失目标感,从而半途而废
  3. 无法利用碎片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时间经常是碎片化的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很多时候就这么浪费掉了
综上,我在移民这个问题上已经没什么退路了,所以接下来就是准备英语和技术面试,英语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听力吧,口语这块我再想想怎么练习,国外公司的技术面试和国内差距很大,国内基本是围绕着项目聊,而国外前几轮基本是都是算法题,现在我的状态是没办法去参加这种面试的,先从每天两道leetcode开始准备。还有就是要利用好接下来的一年,积极拓宽自己的技术栈,了解一些前沿技术。希望我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找到海外工作的目标吧,最近很喜欢一句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希望接下来为移民的目标继续忍耐的日子,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复盘2022上海封城

引言 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就日益严重,3月底至今更是全城停摆,很多人已经在家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小区门了,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了,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封控在家,最多允许出门两个小时去买个菜,还需要凭出门证和商超出入证,一户一人,一天最多一次,而且不允许开车,除了几个指定的大超市,其他商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快递物流依然没有恢复,4月初的订单至今没有配送,上海的官媒真是重新定义了复工复产。现在单从感染人数上来说,疫情有了开始好转的迹象,但我认为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封城对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对上海的产业链地位,上海的人口结构以及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疫情阶段复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疫情时间线,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3月初上海发现零星确诊病例,来源不明,每日新增呈上升趋势,从1日1例一直增加到10日的75例 3月10日确认传染来源是华亭宾馆,华亭宾馆在没有隔离条件的情况下用作了香港入境人员的隔离,导致奥密克戎传播。奥密克戎代际传播时间是3天,此时已经传播了三代半了。 3月11日到3月23日,上海市确诊开始持续增加,整体增长比较平稳,23日979例,期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小区开始了封闭式管理,禁止人员出小区,主要是有确诊和密接的小区 3.24开始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3.24当天确诊超过1600例,一直到3.28确诊接近4500例,3.22日有人因为传播上海即将封城的消息被拘留,官方辟谣并表态不会封城,3.28当天早上宣布全市开始分片静态管控,3.28~4.1浦东浦南全域封闭,全员核酸,4.1~4.5浦西全域封闭并全员核酸。3.28当天,浦东有不少小区在知道晚上要开始封控的情况下放人出门抢菜,很多卖场整个被搬空 3.29~4.1,每天通报五千多例的确诊,浦东浦南并没有如期解封,浦西按期封控,和浦东一样,3.30和3.31,浦西很多之前因为有阳性和密接封控的小区放人出门抢菜 4.1~4.5,浦西也没有如约解封,浦东也依然在封控,每天确诊已经来到一万七千例,此时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恐慌,主流论调是这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封城持续的原因是全民在核酸筛查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看,这期间已经开始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渠道,孙春兰在这个时候到了上海 4.6~4.13,确诊每日维持两万以上的增长,其中4.13是整个疫情的顶峰,接

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悟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看了很多份简历,挂掉的绝大部分有硬伤,要么学历糟糕,要么技术能力与年限严重不符,要么是软素质糟糕,话都说不清楚,这些都没什么好感叹的,让我比较触动的是几份高阶候选人简历,为了脱敏,我这概括一下几个人的背景:211或985学校,工作8~12年,多个大厂经验,一路担任的职位能看出成长,一般是从一线开发一路升到十几个人团队的负责人。简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光鲜亮丽,却多次面试挂了,我只能说时代变了。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户增长乏力,在我外婆都会用微信的今天,中国已经几乎没有互联网未曾渗透的用户群了;二是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近几年互联网的故事还在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展开,没有出现当年的搜索引擎,智能手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可能的方向都试过了,所以整个行业就越来越没有活力,只剩内卷,近几年的买菜,直播电商,短视频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三是国内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共同富裕的国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因此失去了跨行业扩张,并购的能力,转而开始收缩战线,裁员过冬,诸如蚂蚁金服,腾讯分红京东股票,减持SEA,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例子。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21年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裁员,腾讯,滴滴,字节跳动,都是实锤的裁员,再加上16~18年蜂拥入行的学生毕业了,多个因素作用下,人才供给失衡,互联网行业就成了一个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可以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觉行业越来越内卷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开头提到的几个高阶候选人,面试挂掉的原因也能总结出一些共性。首先是自身定位的问题,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leader的坑位是很少的,基本上是走一个再补一个,业务没有高速发展就没有新坑,这几位高阶候选人定位自然是leader,即使他们想定位为一线纯开发岗也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什么要花leader的钱招一个纯开发呢,后续管理成本还高。其次是能力成长的问题,研发随着级别晋升,工作年限增长,要求会非常陡峭地提高,比如对于工作两三年的研发,基础知识掌握好,项目经验好一点再加上沟通没问题就很可以了,对于工作十年左右的,要求就会变成对工作有系统性思考,技术同时有深度和广度,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演进方向,对业务有深度理解,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出路,软素质方面则要求思维活跃,沟通顺畅,信息提炼能力强,抽象能力好,同时对于人员培养和团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