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现状
职业现状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整体下行,公司砍掉了很多项目,我们项目组也吸收了很多其他部门相对优秀的一批人,这又导致项目的人才密度非常高,高阶的人多,努力的人也很多。这也好理解,大公司有比较成熟的晋升体系,所以同一个级别的人实力不会差太多,那么按照我们以前的文章提到的内卷理论,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过度竞争,向下沉沦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氛围很卷。
再说说我自己的空间问题,来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号位的机会,来了之后才发现是二号位,这也怪我,当时出于信任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吃了个大饼。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还是得把话聊明白,不丢人。前面也说了,这个项目能发挥的空间不多,前期基本是参照行业标准补齐能力,后面就是持续运营,当下我也看不到这个团队还会有新的业务,就当下来说,我觉得人员是严重超配的,如果只留下一半人,可能业务会跑得更好,而现在还搞了多地研发中心,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人员冗余,现在团队的业务也撑不起如此多的人员层级,长期来看,我对团队的ROI感到悲观,对自己的成长空间也非常质疑。但是从短期来看,未必就不能待下去,现在也有一个饼,在这个团队我可能有从IC转到技术管理者的机会,这个机会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因为当下只有直属上级跟我聊过,没有从隔级上级和HRBP那里得到任何信息,还有就是我觉得当前的组织过于冗余,是否有这个机会客观上也存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当前项目中相对明确的唯一空间。
最后想再聊聊关于钱的问题,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攒钱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谈钱不磕碜。最近有几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腾讯股价跌到了200多,相比最高点差不多没了2/3,阿里跌幅也差不多,二是字节跳动大幅下调期权授予价格,从195美金到155美金,相当于从3000亿估值下调到了2300亿左右。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行业回归普通行业的信号,已上市和未上市的巨头市值都大幅缩水,这里插个题外话,大家谈offer,在接下来的5年内,还是尽可能多地提高现金比例。回到正题,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行情下,以后内部调薪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以前通过跳槽动不动就是30%,50%涨幅的日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遇到了,在国内想开源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生活现状
先聊聊房子的事情吧,房子在中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之前有想过长期租房,但是最近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中国人有很强的买房情结,这个我也没法免俗,租的房子总感觉不叫生活,另一方面是在当下的中国,确实没有比一线城市房子更保值的东西了,相比股票基金理财,一线城市房产至少能让你少亏点。最近我也在考虑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事情,随着有了宝宝之后,越来越能感受出现在小区的问题。简单列几点吧:
- 业主素质问题,最近加入了一个业主群,能明显感觉到里面的人有很强的仇视资本,仇富的言论倾向,什么事情都能归结到资本家的剥削,自己过的不顺就是阴谋论,就是被有钱人吸血,还有几个经常拱火的,屁大点事就号召大家上访闹事,暴力冲突,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无赖架势。这些人对社会的认知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可想而知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这也和小区房价关系很大,我是在顶峰的时候接的盘,所以大部分业主都是比我便宜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价格买入的,财富和认知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也不奇怪。但我实在不想让小孩跟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起长大,共享教育资源,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只有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 老小区居住体验问题,老小区的规划是很落后的,我这个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停车非常困难,其次就是建筑质量问题,外墙渗水,隔音也不好,楼上半夜咳嗽都能听见,还有就是小区出租率极高,过半是租客,也存在一些群租,都是些收入不高的群体,小区的治安也是一大问题,确实也频繁出现划车,口角斗殴,失窃等情况,疫情导致大家没钱之后,问题可能更严重。
另一个让我考虑买房的原因是最近的房价走势,我发现自己的房子没怎么涨,但是想换的800~1000万的房子出现了上涨趋势,房市在出现K型复苏,原因也比较好理解,随着实体经济凋敝,风险资产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对于有钱人来说,他的钱必须有地方避险,而避险的东西一定是稀缺的,那自然就是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这还是一线城市还没有放开限购的情况下,能进来的资金是有限的,虽然我觉得一线城市短期内不大可能放开限购,但是房市的K型走势是大趋势,上面我们讲到,工资收入的增长可能会进入平台期,几乎可以肯定是跑不过想置换的房价涨幅的,这就意味着我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只能看越差的房子,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成立。如果在十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加最高的杠杆,问银行借尽可能多的钱,但是今天我真的不敢上这么高的杠杆,因为十年前我如果上午被裁,下午就能找到新工作,但是今天如果被裁,很可能意味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现在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窘境,如果不换房,那只能看着手上的钱贬值,按现在的M2增速和GDP增速,一年贬值至少11%,而且以后会越来越换不起,很可能要在现在的房子里再住个十年,如果上高杠杆换房,除了房贷,还要借400万左右的外债,这个杠杆有极高的维持成本,一旦我失业,那整个家庭可能就是一无所有。
聊完了房子再说说家庭,过去两个月我和老婆认真考虑过出国的方案,有几件事情导致我们犹豫不决:
- 首先是职业发展问题,在外企中,团队因为多样性的需求会招聘一些少数族裔,但是中国人往往很难做到管理岗位,一是文化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有点难,因此不适合管理当地团队,二是出于保护本国人的需求,管理层必然是优先考虑本国人,我们也不确定是否能在国外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 再是我们也没有去国外长时间体验过,就这样头也不回的决定出国,还是草率了点,现在国内的行情,一旦离职可能很难回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中国的防疫政策,现在也不允许出国住个半个月体验一下。
- 宝宝还小,全天候都需要有人照顾,我们必然会有一个人先出去,在这个阶段,留在国内的人压力会很大,当我们两个人都出去了之后,宝宝也没办法就跟着过去,因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年纪也大了,父母不可能抛下他们跟着我们出去带孩子,按国内这个防疫政策,我们自然也是承担不起天价回程机票的,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缺席宝宝上学前的所有时间。
规划
有了基于现状的分析,思路就挺清晰了,当下要追求看得见的利益,先完成从IC到技术管理者角色的转变,长期目标还是移民,找海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比较高的风险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移民,所以同步地还是得攒钱,万一无法移民,在一线城市要购置一套改善性住宅。
在一年时间内,我还会留在现在的项目,现在的行情确实差,所以即使这个二号位干得再不爽,也需要隐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爽快跑去一个新项目,对方大概率也只能画一些饼,可能还不如现在这边IC转技术管理的饼靠谱,这方面我一直做的不是太好,不懂得蛰伏,虽然道理我都明白,但往往因为年轻气盛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就现在来说,我自然是想有一个一号位的机会,这样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但和长期目标比起来,这个一号位能带来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那不如安心做好现在的事情,控制工作的强度,为长期移民的目标做好准备。短期追求最优可能与长期目标是相悖的,所以只能在当下做出一个不那么差的选择,腾出资源保障长期目标。
在准备出国找工作并移民的路上,信念一定要坚定,之前我也有准备过,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吧:
- 信念不坚定,总是想着移民能成就成,不行拉倒
- 缺少目标感,准备过程很漫长,包括英语听说,技术面试准备等,很容易丧失目标感,从而半途而废
- 无法利用碎片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时间经常是碎片化的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很多时候就这么浪费掉了
评论
发表评论